上一篇文章写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拆解。

不过现在关注的人还不多,得不到太多有效反馈,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怎么看。

9妈倒是跟我说了几句,最主要是:文章太长,看不完。

她确实没有读完,可能只读了1/4吧,不过纠正了我一个很重要的人名错误,惭愧惭愧。

过了一天,又说,你要不要考虑以后把文章分成几段来发,毕竟现在大家注意力比较分散,没办法集中精力一次看完一万多字的文章。

我想了想,觉得……不应该接受这个建议。

我当然承认一次性读完一万多字的文章有困难。但是这些文章,它是有前后呼应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语文课标原话是“螺旋上升”的。如果分几次发出,分几次看,那效果不好。

不管是之前发的语文课标,现在写的数学课标,还是后面要写的英语课标,都必须是一篇文章,一气呵成。通过一篇文章解读这个学科小学、初中共9年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当然也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建议等等。

我相信,如果你是现阶段就有需求的,你一定会耐心仔细地看。并且,只要课标不进行新的修订,这个拆解都是一直有效的。即使是修订课标,也仅是小范围的小修小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夸张地说,一篇文章管9年,还是值得花点时间好好看一下的。

现在孩子已经进入幼儿园大班,或者就已经是小学、初中的家长,我建议你一次性把这个文章过一遍。然后,隔个半年一年地可以再翻出来看看,找到自己孩子当前所在阶段,以及前后一阶段的内容,再浏览一下。

有句俗语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拆解课标的主要作用,就是要让你不仅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

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就读哪个阶段,如果你只是关注他这一个学期,甚至就是眼下这几天所学的内容,是看不到这门学科学习的全貌的。

你想提高孩子在这一科目上的综合能力,或者就是想提高考试成绩。问题是你根本不知道这门功课的特点是什么,学习要求是什么,需要学成啥样?我是无法想象,我们家长怎么去指导孩子这门功课的学习的。

所以,拆课标,读课标,就是要把握住这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的9年中,不同阶段的阶段性要求和总体目标要求。要把这种理解融合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融会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中来。


我在前面先讲一讲,整理完数学课标之后的整体感受。

首先一点是与语文的不同。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但是在不同阶段,却可以精确地用数字来量化学习要求。比如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读物总量是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40万字,背诵古诗各学段也有具体数量要求。

但是数学课标不是这样的。数学作为一门主要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却几乎没有用数量来作要求,总体上都是定性的描述。在数学课标的最后,还有一个专门的附录,详细地解释“行为动词”和“过程动词”,就是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经历、体验、探索这些词的释义,他们之间的差别。

原因是,语言类学习讲究积累,你只要数量上达到了,问题基本就不太大了。比如读过多少课外书,会背多少古诗文,这种要求是能够量化的。当然,掌握必要的读书方法也是重要的。

数学呢?不会要求你看多少遍书,做多少道题。就是反复在讲,了解什么知识,理解哪个概念,掌握什么定理,解决什么问题。

可见,数学,还是偏重于理解。你只要理解了,就行了。能把题做对了,说明你掌握了。能够灵活地综合使用知识,说明你会应用了。

其次一点,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

我们通常说的理科,就是数学,和物理、化学、生物,学好数学也是这些学科的基础能力。

并且,数学与这些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也颇为类似。

理科学习更多的是由已知去推理、探索未知,根据已知的定理、公理、公式,去尝试解决未知的问题。理科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随便变一个条件,或者几个数字,它就是一道全新的题目了。所以刷题是刷不完的,并且一味刷题并不能直接有效地提高成绩。刷题的真正目的,还是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

如果说碰到什么题不会做,请回到课本,把相关的知识点搞清楚。尤其是它的基础概念,以及定理推导过程。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解出千变万化的题目。

所以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多多熟悉课本,巩固基础知识,重视推导过程的理解。

第三,数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在数学课标里面,总共出现了60多次“情境”,60多次“生活”,可见,数学知识首先是源于生活的。

当然,数学又是高于生活的,因为数学实际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抽象”这个词,也出现了20多次。

抽象能力,随着学生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要求会越来越高。起初,1~3年级,是用非常多的贴近生活的例子开始导入,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4~6年级,大量的应用题,总体上也是跟生活比较相关的。而7~9年级,初中了, 这一阶段的抽象和思考能力实际上是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的。

所以,小学阶段,家长们还是可以多带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向孩子介绍数学,学习数学,使用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这些,也可以动手做一做手工,可以更具体、形象、生动地理解数学。

第四,最好不要超前学习,家长辅导要适度。

现在很多家长所谓“鸡娃”,主要是超前学习。

刚才说了,理科学习以理解为主,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孩子理解能力的问题。教材的编排总体上来说,是考虑了这个因素的,所以最好不要超前学习,尤其是不要大幅超前去学。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超前学习上面,还不如省下时间,让孩子在现阶段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做更多的拓展延伸学习。比如一年级主要是学习加减法,乘法是二年级学的,那你一年级把乘法学了,二年级干吗?有人说继续学三年级的啊……问题是,同样一个知识点,学校以后肯定会教的,而且学校的教学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你自己教,有时候并不系统,孩子以为自己会了,到时不一定能耐心好好学,导致基础知识的掌握反而是不牢固的。

同时,也不是吓唬你,你往后看看课标就知道,初中的数学,我想95%以上的家长可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属于那95%里面的。我自己中考数学126(130满分),高考数学138(错了一题),但我看现在初中数学里面很多概念已经记不清了。

所以,一个是越往后,你确实教不了了,除非你完整地再重学一遍。

另一方面,很多在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知识,孩子在学校里面未必学过。有时候,我们跟孩子解释一些题目时,往往是用了以后的知识,你讲了孩子未必能听懂。一个是你认为理所当然,一个是孩子的一知半解,小孩子很容易有挫败感。

在理科学习上面,家长最好是趁早退到幕后,让孩子自主学习为主。孩子在一道难题上面反复变换思路求解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理解、运用的过程,这一点别人替代不了的。一有不会做的题就向别人求教,这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五,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基础。

另一种主要的“鸡娃”方式是做难题、偏题、怪题,数学则主要是学习奥数。

在数学课标里面,编写者注意到了数学学科的学习对有些孩子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前言特意强调“人人才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材编写建议时又说“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数学创造性”。

学习数学,可以使人更有条理性,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对于以后学习人文、社科、艺术等方向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太用得上。

所以,不光是义务教育,中考乃至高考的数学试题,总体上符合易、中、难约为7:2:1的比例。

强调基础,学好基础,如果能够做到基础题目不失分,150分的卷子考到120以上问题不会太大。除非是孩子确实喜欢,也有一定的天分,可以去尝试在数学上面学得深入一些,否则不要逼孩子去学奥数什么的。

第六,数学是一门非常容易拉开分差的学科。

过去我们的传统主科是语、数、英。

语文和英语是语言学科,它的分差很难拉得比较大,学得特别好的人很少,高分段的不多。大多数考得比较好的分数也都在110~120(以150总分算)这个区间为主,英语可能能高一些;考得不好的,也多在90分上下。

但是数学的高分段,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多,同时档距拉得比较开。130以上的人数相对更多一些,差的分数也会更低。

一般来说,数学学得好的同学,总体成绩不会太差。而数学不好的同学,总体成绩一般都不会太好。

所以,数学这门功课,一定要非常重视。

最后,我说一点我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

我小学开始就比较喜欢数学,虽然没有学过奥数,但是记得小学数学试卷经常会有附加题,我就比较喜欢钻研这种题目,考试一般是错个一题两题最多。

初中一度总体学习比较一般,不过初三也算是赶上来了。我记得初三时有次去市里参加一个数学类的竞赛,发现很多题不会做,很挫败,那应该就是有没有学过奥数的差别。

高一的时候,我们平时的数学卷子出得比较难,通常考试都是小一半同学不及格(高考大约85%~90%一本率的高中),那一年我几乎没有低于90分。高二上文科后,一度不是很想学习,有些落后。不过高三也能赶上来,记得有次考试有一题说全年级仅有一人做对了,我一看就是我了……印象深刻。虽然高考没有拿到满分,不过我明确地知道就是高二时学的一个知识点不会,没做出来。

总体来说,我认为我学生时代的数学是不错的。

但你要问我怎么把数学学好,把成绩赶上来,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学习方法,我说的也不一定最对最好。我只记得高一的时候,数学课堂上面,就我跟另外一个同学,基本上是在座位上轮流报答案。我高中很少刷数学题,作业有时候还抄别人的,省时间……

所以,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可能就是我唯一的数学学习经验了。

把公理、定理、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搞明白,就是关键的关键。尤其是注意推导过程,就是你光记住结果、结论不行,要知道是怎么来的。

我认为数学所谓的难题,就是融合了多个知识点,并且有时候故意给你一些干扰项,让你绕一绕弯路。你脑子里可以随便翻出很多模型和知识点之后,反复地去试错,一条道路行不通,立即换一条路,总能解出来。当然,这句话说起来很轻松,不过先从哪里入手,我觉得还是有一定方法,也是一种训练的结果,尽管有时候也有偶然性的灵光一现。

但是我前面说了,难题其实并不是很重要。如果你明白自己的定位,觉得自己不是很喜欢数学,或者没有数学天分,只是为了能把数学成绩提上来,至少到一个不拖后腿的程度的话。那还是那句话,去课本里面读例题,尤其是推导过程。

我们家长辅导孩子数学的时候,也可以多提醒孩子先去翻课本,一般来说翻完课本,都能解出来。实在不行的,再去跟孩子讲你的思路。

下面正式开始数学课标的拆解和解读。


目录

数学课标总共是132页,前面71页是正文,后面的部分是附录。

附录是两个,一个是行为动词的解释,就是课标里面反复出现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以及“经历、体验、探索”,前者是行为动词,后者是过程动词。基本上是后面的要求比前面的高,可以理解“运用”就是要求掌握得比较好,更直白地说就是考试的重点知识内容。

第二个附录,是实例,就是举了很多例子,帮助你理解这个概念用的。因为数学嘛,主要还是要有实例,否则光靠语言是描述不清楚的。

正文部分的话,“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这两块都比较重要。不过,初中的知识点,很多人看到名词已经不能够理解了,那么不妨大概地知道一下是哪些东西就好了。

第一部分 前言

前言总共是4个部分,其中最后一个部分“课程设计思路”是重点

01 总论

上来就开宗明义,说数学主要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简单分类就是代数、几何两大块。虽然后面讲课程内容的时候,也包含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都是这四个部分一起阐述的,不过后两者篇幅很小。

数的部分,从整数开始,逐渐到小数、分数、奇数、偶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等,当然,也包括数的运算,加减乘除,平方开方这些。

小学数学还有一大块是数量单位及换算,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后两者是跟几何结合在一起学习的。

代数,简单地说是用未知数表示数,但是也不尽然准确,能够用字母或符号代表数,代表抽象思维要上一个大台阶。不知道大家对“因式分解”有没有印象了,这是代数的核心,即消元和降次。方程是的代数的入门,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

再说几何,第一学段,1~3年级主要是认识图形;第二学段,4~6年级,点、线、面,三角形内角和,平行、相交,面积、展开图投影都开始涉及了;第三学段,难道大幅上升,主要是要求证明,三角形的相似、全等,圆的切线,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坐标轴,抛物线等等,其中三角形和抛物线(二次函数)是难点。

接下来几句话呢,一般了解一下就好。

数学是对客观现象的抽象概括,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之后,数学的作用更加显著了。小学和初中的数学,一方面是掌握生活中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作为其它自然学科的基础工具。

数学主要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02 课程性质

上面读过了,这里就贴个图看一下就可以了。

03 课程基本理念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内容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所以,数学学习是分层次的。如果数学以后跟你生活、学习、工作的关系不大,或者不是很喜欢的话,掌握基础的就好了。

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体验与理解、思考和探求。重视过程重视直观重视直接经验,意思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学习和理解数学,使用和探索数学。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会数学思想,结果和结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要体会结果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启发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创造性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学习数学,听讲、思考、实践、探索、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

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这些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留给学生进行探索。不要只顾做题!!教学要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既然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那么目标就是多元的,评价手段可以是多样的。考试不是唯一的手段!!

因为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多地使用这些技术手段。比如几何这一大块的学习,就可以更多地利用3D模型这些来帮助理解嘛。

我前面有两个部分打了两个感叹号,这两个部分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的。不要只顾做题!!考试不是唯一的手段!!

因为我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就是做各种题,考各种试,学生能不烦吗?尤其是那些感觉数学学起来很吃力的同学。

当然,考试又是不可回避的。只是想说,老师和家长,还是要更多地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趣味。

04 课程设计思路

这个部分内容看起来比较多,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数学能力部分。

总的思路,还是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征,从兴趣出发,引发数学思考,这一点很关键。要知道,数学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基于实际生活、生产背景而产生的。

……

学段划分这块,语文是划为四个学段,即1~2、3~4、5~6、7~9。而数学是划为三个学段,1~3,4~6,7~9。

据说数学老师们总结出一段顺口溜,叫: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

三四年级开始落后

五六年级明显分层

我在后面又加了一句,叫:

初中开始天上地下

我也确实听到过一些家长说,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好与坏,就能够大概知道了。

说明什么?一是一、二年级的学习习惯养成和知识积累,到三年级开始有一些质的变化了;其次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内容方面的难度就开始变大了。

不过,难与易,咱说了不算。肯定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你问的人不同,得到的答案肯定不同。不过,还是提醒家长们注意一下,有没有道理,您自个儿惦量。

……

课程目标,前面提到过两次了,如果有心,想非常认真地来研究课标的话,可以把这页内容打印出来。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涉及到这个掌握程度的词汇。

……

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都会涉及到这四个部分,我完整地在这里呈现一下:

  1.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表示、大小、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2. 图形与几何: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认识,图形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3. 统计与概率:收集、理解和描述数据,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从数据中抽取信息并进行简单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4. 综合与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活动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其实这个地方是大大简化过的,三言两语肯定说不明白,不过可以了解个大概。

后面课程内容还会展开非常具体地进行描述。

……

数学能力,我觉得这一块是整个数学课标的一个重点,是家长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模块。

虽然我不是很赞成太过超前地学习知识,比如一年级学加减法的时候,你先去学了二年级的乘除法,学整数的时候,先去学了小数、分数、负数。但是这种能力和认知,是可以融入到平时生活中去提前培养的。我们要记住,数学是源于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抽象,那么我们基本上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学思维能力的真实场景。

比如数感和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很多家庭都会有一些激励和奖惩的游戏,什么记录太阳、星星之类的,做哪些事情可以赚星星,星星可以用来换成什么。

比如孩子今天按照完成作业,获得5颗星星,是“+5”;跳绳100个,但是每4个才能兑换一颗星星,是“100÷4”,得到25,然后再“+25”,一颗星星可以玩1分钟iPad,现在想玩10分钟的,需要先“用1*10”,再用总数减掉用“-10”。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记录和计算,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呀。

比如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很多男孩子喜欢拼乐高,照着说明书,他自己就能拼,这不就是空间想象能力吗?也可以多做做手工,什么三角形、四边形,饼干盒子剪开是什么样子的?不就是一个立体图形展开的样子吗?

数据分析观念,这个也有很多实际的例子啊。比如班里总共多少同学,男生、女生分别是多少个?抓娃娃,抓了10次,有几次抓到了?用汽枪打气球,20发子弹,打中了几个?

推理能力,也有很多啊。最典型的比如一些益智类的游戏,玩着玩着,孩子就能掌握一些技巧,可以跟他讨论讨论,是怎么发现规律的,还有没有其它规律?

模型思想,这里的模型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汽车模型、飞机模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总结和归纳,是发现规律性。这个其实不用想得太高深,凡是将生活中的事例,用“数字化”来表述,我认为就是一个数学的模型。包括最简单的加法,也可以理解是一种数学模型。

应用意识,就是在生活中多用数学,多玩数学,要让数学与现实生活进行必要的、适时的联系,让孩子使用数学去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创新意识,不要觉得必须搞出个新发现,提出个新定理才是创新。这里的创新,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已经存在的知识,如果是孩子自己发现的总结的,也是一种创新,至少对于他来说就是创新。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01 总目标

这个部分,课标提出了四个大点,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课标最后着重说,这四个部分,不是独立和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那我们来看看这四个点分别是什么。

第一,知识技能,还是四个大模块:

  1. 数与代数,抽象、运算和建模的能力
  2. 图形与几何,抽象、分类、性质探讨(比如什么是正方形,它的特点是什么?)、运动和位置确定(比如对折、旋转、翻转,坐标系等等)
  3. 统计与概率,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到新的信息。
  4. 综合与实践,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第二,数学思考,也可以理解为上面的数学能力:

  1. 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是代数与几何的数学思考。
  2.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这是统计需要的数学思考。
  3. 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这是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体会一个概念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
  4.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这里要讲一下上面提到的两个思维和两个推理。

两个思维,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的本能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或图像。儿童时期一般都是形象思维,比如说桌子,他能想象到的可能就是你自己家里的桌子,因为他见过这个桌子。抽象思维是从具体事物出发,抽象出概念,借助符号进行思维。同样说桌子,我们想到的是,一个桌板,加四条腿,就是一张桌子。桌板一般是长方形,也有圆形,桌腿一般是长的正方体,有些也会带一些弧度。

再说两个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指归纳和类比。归纳,就是我们上面举的例子,通过很多不同的桌子,得出有桌板和桌腿的就是桌子;类比,就好比说,你想要买个张三家那张的桌子,张三家的桌子是圆形桌面,可折叠的腿,你去找一张相似或相近的桌子。而演绎推理,是根据你形成的桌子的概念,你见到了一张新的桌子,你知道,这也是一张桌子,虽然这张桌子的桌腿设计你以前从来没见过。

学习数学,就是要逐渐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将我们看到的足够多的东西,提炼出共性,形成概念。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你来设计一张桌子,首先,你会回忆和想象一些你以前见过的具体的桌子,这是形象思维。然后你想,只要有桌板和桌腿,它就是桌子,这是抽象思维,是归纳推理。然后你是从这个抽象出来的概念出发,设计出了新的桌子样式,这是演绎推理。

任何一个“概念”“定义”,都是归纳推理和抽象思维的结果,用这些概念和定义,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是演绎。这就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第三,问题解决:

  1. 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能力体现。我们以前的教育,灌输太多,启发性太少,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要差一些。但是我们参与工作之后就会发现,实际上,很少有现成的问题在等你解决,更多的是你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情感态度:

  1.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 体会教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5.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理科科目都有这个共性,如果你学不好的话,连题目都看不懂,考试根本就无从下笔。很多人是越学越怕学,直接放弃了。

所以,要了解数学的价值,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题,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说到底,就是如果你觉得数学很难,也不要彻底失去兴趣嘛。

后面两条则是提给那些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同学的。要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因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必须有求真、务实、质疑的能力。

02 学段目标

001 第一学段 1~3年级

这是对上一部分总目标的拆解,按学段来具体要求的。先看第一学段。

知识技能:

  1. 理解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
  2. 常见的量,比如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要能够选择合适单位进行估算,比如一本书的长度,是用厘米。
  3. 四则运算,加减乘除。
  4. 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就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这些。
  5. 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感受,应该跟“经历”是一个意思,知道有这么回事。
  6. 物体的相对位置,比如前后左右,这些就是相对位置概念。
  7. 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技能。比如用尺子测量长度。
  8. 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都是比较初步的认识阶段。

总的来说,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毕竟孩子在这个阶段,还是一个初步认识的过程。重点抓一抓四则运算,把这块基础打牢就可以了。

数学思考:

  1. 用数和度量单位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估计运算结果,发展数感。
  2. 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运动和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3. 调查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
  4. 在观察操作中,提出简单猜想。
  5. 会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想法。

要求也不高,我觉得可以主要在生活中进行一定的结合,让孩子感受身边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一手体验和认识。

问题解决:

  1. 从生活中提出和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2. 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解。
  3.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简单数学问题,基本方法,都是初级入门的要求。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解,这一点倒是比较关键,答案可能是唯一的,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是多样的,要让孩子不止满足于一种思路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1.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
  2. 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尝试克服困难。
  3. 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一些现象,感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倾听别人意见,提出建议,尊重客观现实。

有好奇心,建立自信心,感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真倾听,提出建议。所以,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好奇心和自信心,千万要保护好孩子的的学习兴趣,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引导。

002 第二学段 4~6年级

知识技能:

  1. 认识万以上数字,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意义。
  2. 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3. 理解估算的意义。
  4.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的方程。
  5. 图形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关系,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基本特征。
  6. 了解图形运动过程,画出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
  7. 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8.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
  9. 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0. 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理解、掌握、能用,这些要求是相对比较高的,比如这一部分里面,分数、小数、百分数,必要的运算技能,方程,测量、识图和画图,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器,这些都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数学思考:

  1. 感受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
  2. 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4.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清楚表达思考过程的结果。
  5. 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我认为,这一部分,是4~6年级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就是从第一阶段的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在第三阶段由抽象思维为主导。具体内容我们在后面再说。

问题解决:

  1. 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
  2. 探索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解释思考过程
  4.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合理性

情感态度:

  1. 了解生活中与数学相关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在帮助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认识数学价值。
  4. 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一句“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可见自信心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如果说在4~6年级这个阶段,就开始畏难了,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能学好数学的话,那么后面初中,以及高中会非常麻烦。

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这些,都是在逻辑能力形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应该逐步具备的能力。

003 第三学段 7~9年级

第三学段,即初中阶段的学习。

总体而言,我认为初中的数学,肯定是上了一个难度台阶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从中考的角度来看,考察的仍然是很基础知识。我建议这个学段的学习,重点仍然是抓住课本,熟知数学结论,以及推导过程。尤其是推导过程,一定要确保自己能看懂,知道结论是怎么来的。

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开始出现非常明显的分层。但是数学学得比较好的同学,考到90分以上(百分制)仍然是比较轻松的,偶尔发挥失常,在85分以上也是可以接受的。物理和化学同理。

知识技能:

  1.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
  2. 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3. 掌握必要运算(含估算)技能。
  4. 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达的方法。
  5. 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掌握证明方法和作图技能。
  6. 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7. 认识投影与视图。
  8. 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
  9. 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过程。
  10. 进一步观察随机现象,计算简单事件和概率。

初中数学一般不会是纯数字的四则运算,基本上都会带有字母、符号,“数”的类型极大扩展,这就是抽象的能力。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都是一种抽象思考和计算的工具。

几何部分,重点和难点是三角形,轴对称、旋转、位移,甚至作辅助线,来证明相似、全等,计算角的度数等等。题型变化非常丰富。

二次函数和坐标系,也是一个难点。不过这个知识点,我印象中其实理解上不是很难,就是需要配合作图。

统计和概率部分,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这部分内容,不过我看课标的感觉应该不是很难,仍然是比较初级的应用。

数学思考:

  1. 通过代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体会模型思想,建立符号意识。
  2. 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
  3. 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4. 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5. 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
  6. 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数学思考与知识技能是一体两面。数学思考,更多的是思维方式上的要求,而知识技能更多是知识的掌握。所以这两个部分,可以对照起来看。

问题解决:

  1. 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增强应用意识。
  2. 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体验解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 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较好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 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在这一阶段,理解问题要更加全面,更加立体,多多吸收他人的思考方法,“体验解法的多样性”就是这种能力的要求,同时也要有反思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

  1.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勇气有信心学好数学。
  3. 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价值。
  4. 敢于发现自己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初中阶段的同学们,已经处于青春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具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要求。而父母,此时已经不能完全通过要求和强制的方法来指导孩子了。换句话说,父母的话,孩子已经不怎么听了……

那学习当中,就应该是靠着自己的自觉和主动,靠“求知欲”,靠自驱力。同时“独自”克服……解决…… 不仅是有信心,也要“有勇气”学好数学。

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最后一点,是科学态度。

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思考体验,本身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他知道数学不仅仅是“数”的加减乘除这么简单,而是“应用广泛”的,数学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石,是他们探索其它学科领域知识的基础能力。


我来简单总结一下,三个阶段的特点和能力要求。

首先,第一学段,1~3年级,是数学学科的启蒙和导入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的要求。图形几何、概率这些仅仅是具备初步的认知就可以了。

计算部分,加减法重点是进退位,尤其是减法的退位。乘除法比加减法肯定要难一些,但是把口诀背熟了,进退位也熟练的话,问题也不大。再就是带括号的四则运算,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等等,要学会巧算。如果学有余力,可以把10~20这些数的平方数也记住,听到一个数,比如24,要能快速反应是3×8,也可以是4×6。

计算是理科学科一个绕不开的基础能力,如果计算能力强,以后会有很大的速度优势。

第二学段,4~6年级。其实从三年级开始,就会接触应用题了,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当然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比如,你看到一个应用题,会列出算式,就是思维能力,能求出解,就是计算能力,这个还是挺容易区分的。

应用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已经可以有一些初步的数学模型概念在了。最简单的就是大家总结出来的各种“问题”,比如追击问题、相遇问题,和倍差,年龄,时间,等等。可以让孩子多动动笔,多画一画,写一写,借助图形、线段把思路理清楚。

图形与几何部分,面积、体积,展开等等,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还有一点,就涉及到语文知识了,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很多孩子做应用题会出现题目读不明白,或者在一两个字眼上出现误解,而导致题目做错

第三学段,7~9年级,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概念,一定要注意回到课本,熟悉结论,理解结论推导过程,这是重中之重

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智商没有问题,有些题目不会做,主要是概念不熟悉,过程不清楚。

家长最好不要辅导孩子的数学,即使你会,也最好不要教。数学学习,孩子自己需要锻炼自己独立思考,思维发散的能力。要让他自己在做题解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总结方法,体会过程。这种知识理解和获得的过程,家长无法替代。

我认为家长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信心,提醒他多去看书,弄明白基本原理。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不过这是我作为当年数学觉得还不错的过来人的一点经验。

至于奥数之类的,如果孩子不是有足够的兴趣,不是有十分的天赋,就不要强求。偶尔来一些难点的题目,开阔一下眼界,拓展一下思路,也可以。学不学奥数,跟中考、高考数学考试可以说几乎没有太大关系。中考、高考的数学,还是把基本功练好,更关键。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会比较多,总体上,还是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并且,因为课标是分三个学段来阐述,这样有好处,也有弊端,就是我们看不到每一个年级,甚至学期,在学什么。以后有时间,可以按学期照着课本来梳理一遍,这样更加具体和细致一些。

01 第一学段 1~3年级

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再重复写了,看思维导图就可以了,我只简单概括一下:

001 数与代数

这个部分又分为四个小模块:

数的认识:认识万以内的数,说出数位名称,就是个、十、百、千、万这种;一位小数;同分母分数可以比较大小;大于、小于、等于号;会使用算盘,这个后面附录有例子讲解,但是限于篇幅,我没办法贴了,自己找课标文件去看吧。

数的运算:整数的四则运算,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基本上都是两位数、三位数的难度要求;同分母分数(分数小于10)的加减运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常见的量:认识钱,元角分单位;认识24小时制的时间,时分秒单位;认识日期,年月日单位;认识重量,克千克吨。认识并不难,难在换算,以及学生对于适当单位有感知,比如一本书的长宽高一般用厘米,而不能用米。

探索规律:这里只给出了例子,没有具体展开。基本就是找规律的题,比如1、3、5、7,下一个数是啥。

002 图形与几何

也分四个小模块:

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四行四边形、圆等平面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几何体;从不同方位辨认不同角度的形状。

测量:长度,圆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换算。

图形的运动:平移、旋转、轴对称。

图形与位置:上下左右等相对位置;东南西北,以及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总共8个位置方位的认识。

003 统计与概率

这个在第一学段,比较简单,主要就是通过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结果。

004 综合与实践

这个第一学段,要求也比较低。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活动,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02 第二学段 4~6年级

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大的还是分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大块,下面贴图的时候我按照这四个块来贴,不然一张图太大了。

001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万以上的数(注意我们的大数表示是4位一进,用万、亿作单位,西方国家是3位,例如13,000,000);倍数,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和合数;小数与分数的转化与大小,百分数;了解负数。

数的运算:三位数的乘除;带中括号的四则运算;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x数量,路程=速度x时间;学会使用计算器。

式与方程:等量关系,解简单方程。//这部分内容以前是初中才学,但是现在放到小学高年级段了。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找等量关系,举例a+b=5,b+c=5,则a+b=b+c,进一步得出a=c。小学虽然引入方程,但还是比较基础。

正比例、反比例:这个也好理解,比如距离固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时间固定时,速度与距离成正比例。应该应用题出得比较多。

探索规律:这里没有给出例子,应该还是数列和字母的规律。这种题型我印象中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难点,这里也是引入阶段了。

002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知道两点间线段最短;直线的平行、相交、垂直;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内角和是180°,等腰、直角、锐角、钝角等形状;不同方位看到的图形;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测量:测量角度;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容积、表面积等;不规则形态物体的体积测量。

图形的运动:水平和垂直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和缩小图形。

图形与位置:比例尺;路线图;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方格纸上数对的位置(坐标)。

003 统计与概率

这个模块,在第二学段,才算是真正入门了。

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试验、测量;能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等直观表达数据;计算平均数;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了解随机现象,并对概率大小作出描述。

004 综合与实践

提高动手能力,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可以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列出思考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具备应用和反思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知道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03 第三学段 7~9年级

初中的内容和知识点就更多了,尤其是几何部分……还是分为四大模块分别贴图。

001 数与代数

数与式:

  1. 有理数:数轴表示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乘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综合运算。
  2. 实数:平方根、立方根,了解根号意义;近似数,取近似值;二次根式,四则运算。
  3. 代数式: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
  4. 整式与分式:整式概念,整式的加、减、乘运算;公因式法、公式法因式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概念,约分、通分,四则运算。

这个部分的话,整式和分式这一块会有一点难度,因式分解也是学好函数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有些因式分解的话,会需要必要的尝试和试错,不是属于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块会比较麻烦一些。

方程与不等式:

  1. 方程与方程组: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字系数一元一次不等式;用数轴确定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

函数:

  1. 函数:常量、变量,函数概念、实例;结合图象进行函数关系的分析;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求函数值。
  2.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表达式;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3. 反比例函数:定义、意义、表达式;图象的变化情况。
  4. 二次函数:画出图象,了解性质;配方法表达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用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不共线三点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函数部分,应该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002 图形与几何

这个部分的内容实在是有点多,总共是三个块: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的坐标。

其中图形的性质,我在一张图里都没办法完整显示,所以截成两张图。

0001 图形的性质

点、线、面、角:

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线段最短;角的概念,比较大小,和、差,等等。

相交线和平行线:

垂直、相交、平行;由此产生的角,顶角、余角、补角;垂线、垂线段;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的一些定理,证明,判定条件等等。

三角形(重点):

相关的角的概念;内角和定理;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各种算角的度数;等腰、全等等三角形的形态,相关证明,证全等、相似等等;勾股定理,及正弦、余弦等函数;三角形的重心。

总之这一块内容比较多,我这里就不全列了,上面图上是比较全的,但也是高度概括过的,务必回到课本去看。

四边形:

多边形定义;各种角;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定理,证明;

圆:

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等圆、等弧;圆周角定理、推论,相关证明;直线与圆的关系,切线等等;圆的弧长、扇形面积。

尺规作图:

点、线、面、体的平行、相交、垂直等等;三角形的各种证明中的作图、辅助线;圆形的作图。

定义、命题、定理

指几何部分的各种定义、命题、定理,初中几何这一块的内容非常多,几何占了初中数学相当大的比例。

0002 图形的变化:

图形的轴对称:

轴对称概念,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画出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旋转:

中心对称;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

图形的平移:

认识平移;在证明中作辅助线等有一定作用。

图形的相似:

比例的性质,黄金分割;三角形的相似,证明;放大或缩小图形;三角函数,证明和计算。

图形的投影:

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侧面展开图等等。

0003 图形与坐标:

坐标与图形位置:

有序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平面直角坐标系;正方形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顶点坐标;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坐标与图形运动:

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多边图形在其中的顶点坐标,位置移动。

003 统计与概率:

抽样与数据分析:

简单随机抽样;扇形统计图、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直观呈现数据,解释统计结果;平均数;方差,数据离散性;频数;

事件的概率:

列表、树状图等列出简单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用频率估计概率。

004 综合与实践

经历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反思活动过程,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在实践中探索了解所学知识的关联。


简单总结一下三个学段的知识内容侧重点:

第一学段,重点是数的认识和运算,认识常见单位并会进行换算;几何部分主要是认识图形,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不涉及太高级的抽象能力,都是记住一两个公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统计和综合实践部分只是简单入门。

第二学段,数的范围扩大,运算位数至三位数并带中括号混合运算,因数、倍数等新概念出现,应用题需要一定的抽象能力和解题技巧,初步学习方程;几何部分,面积、体积,各种角的计算,梯形等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比例尺,旋转后图形等等;统计部分收集数据和表达呈现的动手能力要求提高;综合实践部分具备设计方案和实施的能力。

第三学段,内容极大的扩展,尤其是几何部分。数的部分,各种类型的数范围扩大,整式与方式,二元三元及二次方程与方程组,函数是难点;几何部分相交、平行等点线概念还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和难点是三角形,各种定义、定理,记忆和理解也是难点;统计部分内容仍然不多,不过加入了方差、中位数、加权平均数等概念;综合与实践部分要求有更加全面的能力要求。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01 教学建议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应该重视获得直接经验,在生活中认识数学、体会数学、应用数学,主动地个性地学习,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理解为基础,不要死记硬背,提升自己抽象思维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注重过程,掌握、理解程序和步骤,知道算理,适当地做题,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应该感受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好奇,遇到难题时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解题成功后的自信心,有创新意识、探索精神。

02 评价建议

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害怕甚至讨厌数学学习。

着重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书上所列出来的内容,也是分多个层次的,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致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适当补充课外数学知识。学得一般或比较吃力的同学,可以把课内的基础知识、概念多弄明白,要有学习自主性、自信心,始终对数学表现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这都是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点。

考试,当然也是要考的,但考察的主要还是基础知识。重视课本、多翻课本,认真听课,适当做题巩固,相信数学一定可以学好。不要因为一两次考试不利而气馁,老师家长也应该多多鼓励和引导。

03 教材编写建议

这一部分是对教材编写的建议,我谈几个重点:

一是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各种图片、图表等形式,让学生容易理解,应用题等等也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的。所以,有心的家长,还是可以多在生活中设计一些场景,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是重视整体性、过程性和可读性。结论固然重要,但结论是怎么来的,需要得到体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比如几何里面的三角形,从最初第一学段的认识,到第二学段的角度、测量,再到第三学段的勾股定理,正弦余弦函数等等,各种证明。它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认识过程和能力提升过程。另外就是自然语言,逐步向数学语言、数学公式的过渡。

三是具备弹性。前面多次提到过,数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的能力,因此所有人都应该学好数学,通过数学学习提升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不是从事更高级别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话,大多数人不需要学得特别深,如果仅仅是生活层面,常见的四则运算,必要的几何思想,可以应付了。所以,数学学习是针对不同人,有不同要求的。如果孩子不是很喜欢,仅为了提分升学,就好好抓基础和课内、课本,拿到该拿的分就可以了。

0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与语文这种语言学科不同,数学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频次肯定要比语言低很多。

但是只要我们留意的话,也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所以联系生活场景,当然是最佳的教学了。只是这种方法,比较具象,应付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还行,过于抽象的那些还是不行,但抽象毕竟还是源于具象的。

另外,这里也提供了一些数学学习的资源建议。

比如数学课本,各种学具、用具,实验室等等。社会性资源,专家、图书馆、少年宫、书报影音,但是这些资源对于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来说,还是太少了。

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这些。这部分还是挺多的,现在电子产品比较普及,上面可以下载安装的数学相关的App也有很多,在家就能学,趣味性也比较强,孩子都会比较喜欢,适当使用,保护好眼睛就ok了。这个以后可以专题介绍一下。

生成性资源,这里列出的是提问、学生作品、课堂实录。不过,我觉得日常习题试卷才是真正核心的宝贵资源。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回顾自己日常课后的习题、平时的试卷,多总结平时的错题,放到本学期的知识框架里面,去找到学习的薄弱环节,直到把这些问题都消灭掉。这也需要平时做好复习的计划,按周,还是按月,期中、期末如何安排,多门学科如何安排等等。

第五部分 附录

附录总共是两个部分,第一个附录,是行为动词和过程动词的解释,这个还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也不多,我这里就摘录了。另一个附录,内容实在太多,文章里面也不可能带上,它就是各种实例,我后面贴一两个例子就明白了,这个部分,如有兴趣,可以下载课标对照去看。

01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行为动词:

  • 了解:有时候也用“知道”,指初步认识,能辨认或举例说明。
  • 理解:有时也用“认识”“会”,指可以描述特征和由来,阐述区别与联系。

  • 掌握:有时也用“能”,指在理解基础上,用于新的情境。

  • 运用:有时也用“证明”,指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词,是要求从低至高逐渐上升。理论上说“理解”“掌握”“运用”一般来说,都是可以出题考试的,但也并不是说“了解”就不重要。有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是“了解”的知识,在下个阶段,可能就是“理解”甚至“运用”了。所以,“了解”可能是在这个阶段的要求,它是打基础,并不代表不重要。当然,你在这个阶段,做到“了解”,也是可以的。

“掌握”“运用”作为程度比较高的词汇,说明它必然是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了。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点,既是这个阶段的内容要求,也是有效提高应用成绩的必然路径。

过程动词:

  • 经历:有时也用“感受”“尝试”,指在特定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 体验:有时也用“体会”,指参与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

  • 探索:指独立或与人使用参与,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思路,发现特征及与相关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获得一定理性认识。

难易程度上与行为动词部分相似,都是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一个过程。

这些词,一般出现在掌握定理推导过程,体验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以及综合与实践这些模块里面。

02 附录2 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这部分例子太多了,总共是82个例子,不可能摘录,我贴两个示例,大致感受一下,如果想就某个知识点,去找实例的话,可以下载课标文件。我在上面的思维导图中,有些有标注,但不免可能会有遗漏。

例1:算盘与珠算

例9:数字、字母或图形的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拆解和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

数学课标的拆解工作量远比语文课标的要大,光是阅读全文加思维导图就用了3天时间,写作部分又花了3天时间,总共是6天的工作量。

但是感觉还没有说得很透。

语文课标读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字都认识,要求也都能读明白,而且有些要求是可量化的,背多少诗文,看多少字的课外读物等等。

而数学,就像这门学科本身的学习一样,字都认识,但太多的名词,即使是做父母的以前学过,也都过了二三十年了,很多已经回忆不起来了,所以说能完全读“懂”的也不多了。

我们拆解课标、读课标的目的,当然不是说我们父母要把这些知识全部重新学一遍。不排除有些家长可以做到,但是一不一定有时间,二不一定有心力。

不过,如果我们认真地过一遍,对不同学段、年级,大概学什么东西,学到什么程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去学习,这些都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至少,我现在知道:

1~3年级,多练练运算,多接触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场景,让孩子有更加具体的数学认识,是重点。

4~6年级,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尤其是抽象的能力,初步掌握归纳、演绎(证明和运用)的能力,多接触几何图形(第三学段的重点)。

7~9年级,孩子应该具备必要的抽象能力,代数部分重点是用字母来表示数进行思考、运算,方程和函数是重点;几何部分的比例大幅上升,重点难点在三角形。初中数学的学习要点是熟记定理、公式,理解推导过程,熟练基础知识,这是最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

当然,不得不在最后重申:我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而且我的孩子现在才刚上小学一年级,之后的很多知识有些我也记不太清了,说得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之前语文课标的拆解见:

之后还会推出英语课标的拆解,敬请关注。

最后,本文的附录:

全尺寸高清思维导图,以及荧光笔注释版课标文件下载:

思维导图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X0xnrCU55qniTvDaDBIDw 提取码: alo7

标注版课标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_ovzMdVPX5ATEY-EBkFaw 提取码: qi1l

如果想下载教育部原版课标的,请看这里: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112/t20111228_167340.html
这个链接里面,是一个打包的文件,里面有所有学科的课标。

猜你喜欢:

本文链接:https://xuebajiajiayou.com/53/

公众号:学爸加加油。加微信jyfcjing进交流群,备注“网站”。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