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班克罗夫特的《美国关税:保护的成本》深入探讨了美国关税政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影响,揭示了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复杂博弈。以下是结合书中观点与近年关税争议(如特朗普时期政策)的深度分析:


1. 历史脉络:从汉密尔顿到斯姆特-霍利

  • 建国初期的战略选择:班克罗夫特指出,美国首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1790年《制造业报告》中提出“幼稚产业保护论”,主张通过关税保护本土工业免受英国倾销冲击。这一理念催生了1790年《关税法》和1828年引发南方抗议的“可憎关税”,加剧了南北经济矛盾。
  • 斯姆特-霍利关税的争议: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常被归咎为加剧大萧条的元凶。班克罗夫特挑战了这一简化叙事,认为该法案是当时全球保护主义浪潮的缩影,而非单一导火索。这一观点呼应了现代经济学家对极端关税政策的警示,如特朗普时期对盟友加征25-34%关税的风险。

2. 现代案例:特朗普关税的得失

  • 钢铁关税的双刃剑:班克罗夫特以特朗普2018年对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为例,分析其短期提振国内产能的效果与长期代价——美国制造业因原材料成本上涨而竞争力下降,消费者为商品涨价买单。例如,美国企业研究所数据显示,钢铁关税虽保住约1.5万钢铁业岗位,却导致依赖进口钢的下游产业损失约18万个岗位。
  • 供应链与贸易战冲击:书中强调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如美墨加汽车零件需跨境7次才能完成组装,而特朗普对墨加钢铝关税直接威胁此类网络。类似地,其2025年拟议的“普遍加征10%关税”可能重演2018年贸易战情景: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大豆出口暴跌70%。
  • 国家安全的名义:班克罗夫特批判以“国家安全”为名扩大关税适用范围,如援引《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对汽车进口展开调查。这一逻辑在特朗普2025年政策中延续,拟对半导体等“战略产业”加税,但可能引发WTO诉讼与盟友反制。

3. 经济悖论:保护主义的代价

  • 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关税本质是消费者与企业的财富再分配。例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特朗普关税使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约1,300美元,低收入群体因食品、日用品涨价受害最深。
  • 全球化的反噬:美国加征关税常触发连锁反应。2018年欧盟对哈雷摩托、波本威士忌等标志性产品加税,精准打击共和党票仓。班克罗夫特指出,这种“以邻为壑”策略削弱美国在多边体系中的领导力,促使各国转向区域贸易协定(如RCEP),边缘化美国企业。

4. 未来挑战:全球化重构中的美国角色

  • 多边机制的瓦解:班克罗夫特警示,美国若持续绕开WTO推行单边关税(如特朗普拟对华34%“互惠关税”),将加速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数据显示,2020年WTO争端解决机制因美国阻挠法官任命已瘫痪,迫使更多国家诉诸双边谈判。
  • 技术竞争与产业政策:书中预见到关税与产业补贴的捆绑趋势。例如,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以520亿美元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同时对中国芯片加征关税,试图构建“友岸外包”体系。但此类政策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如台积电亚利桑那厂成本超美国预期50%)和资源错配。

结论:保护主义的“昂贵成本”​
班克罗夫特的核心论点在于:关税是经济民族主义的昂贵工具,其代价常由民众和未来偿付。历史表明,可持续的竞争力源于创新与开放,而非壁垒。面对中国崛起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美国需在保护关键产业与维护多边合作间寻找平衡——这一洞见对理解当前政策辩论极具现实意义。

 

百度网盘:https://pan.baidu.com/s/11sCKO1BcIgezPy_nFVA4hA 提取码: hqc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