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适用于大班至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家长,初中可能也会适用一点点。

此前我写过两篇关于买书的文章,一篇是讲知道一本书该如何选择出版社和版本,另一篇是介绍如何在拼多多平台上买书的。

本篇的内容,我一开始是不太愿意来写。前不久的双11也是很多家长犯愁的时候,该给孩子买些什么书啊,有没有现成的作业?

老实说,开一份“书单”这件事本身是很廉价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前人的,加一些自己的,再稍加整理,就可以出炉了。不过这样的工作其实没有太大的价值。家长拿到书单也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适合别人的真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经常把阅读比作是精神食粮,那么它的原则,与我们一日三餐也应该是一样的:品种丰富,营养均衡,爱吃的可以多吃,不爱吃的也不可以不吃。你可以由着性子去无限拓展你的上限,但也应该适当地补足短板。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为孩子挑书,打造属于他个人的书单。

1、从课标出发

2年前我最初就是从课标出发去了解各学科的学习要求的。读一遍课标是绝对值得做的事情。与读哪些书对应的部分,我挑几点来说说:

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只需要认识常用字3500个,但是一、二年级就要认识1600个,三、四年级结束就要认识2500个。说明在小学低年级,应该以认字、组词为主,快速完成识字任务。(2022版课标P9)这个阶段,可以多读一些小故事、童话、寓言等等。

到了三年级,要求开始写作。写作与阅读是一体的,为了在这个阶段学习写作,学会阅读的精读,应该加强1000~2000字的中短篇散文,尤其是描述季节、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为主。(课标P11)可以多读一些短小的名家名篇,散文集之类的。

在课标P19,有提到课本的主题与内容体裁的比例问题。其中明确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古诗文)、革命文化(指1921~1949年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949年以后建设时期的)三部分内容要占到60%~70%,剩下的30%~40%是“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

根据这一点,1921年之后的这段历史,感觉小学生也应该要提前多了解一些。比如一二年级就开始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等内容了,完全没有背景知识,小孩子还是有点难理解的。所以我就买了下面这本书给孩子翻一翻。

课标P31,“整本书阅读”这一小节,里面也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代表作品。

课标P64,“附录2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也是很具体的提到了一部分课外读物。

以上只是举例,其实课标里面还有一些线索,也是可以让你更加了解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及需要补充哪些课外书籍的。

各位有时间一定要读读课标。

2、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版)》

2020年,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这是首次以官方形式发布的一份书单。专家组由国家教材委、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和中小学校的110多名专家组成,总共筛选了300多种图书,其中小学110种、初中100种、高中90种。

这个书目,主要包含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四个大类,并且与课内的课程学习相呼应,同时照顾到孩子的成长年龄阶段,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如果自己实在没有什么时间去研究,就参考这个文件里面的也是挺不错的,省事。当然,时间精力有限,就这个里面列的300多本,也不可能能全看完,能看个1/3到一半左右也很不错了。

这个PDF文件总共有14页,我贴第一页给大家参考一下,要完整文件,自己去下载全文即可。

3、语文教科书

有20多年教龄的网红语文老师郭初阳,在一席做过一个《学语文不用语文书》的演讲。

在这个演讲中,他着重提到了我们的语文教科书的四大问题,分别是:信息量不足、文体区分不足、心智匹配不足、原汁原味不足。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这个视频。

当然,我们也可以去看看教科书的编者,尤其是总主编温儒敏写的一些关于语文教育和教学的观点。比如,至少他就提到了两个很重要的点,一是要读整本书,语文教科书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和大人一起读》单元;二是加强古诗文的部分,中小学语文中的古诗和古文的比重,包括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阅读,比重都有提升。

事实上,这涉及到如何来看待语文教科书的问题。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啊,它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可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放到试卷里面来考察。

所以,我们要把语文书当作语文学习的说明书和学习手册,而不能就语文书来学习语文。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首先一个,语文教科书在编排的时候,都是有主题单元的,包括“四季与自然”“我爱上学”“童趣”“红色教育”等等。这些主题单元,你可以视为是对这一阶段儿童的某一方面能力的要求,你可以适当地安排类似的书。郭初阳的演讲中提到我们每个年级都有季节相关的单元,他认为是“心智匹配不足”的证据,我个人理解这一部分主要是为写作中的“环境描写”来服务的。

再一个,所有的课文底下都有作者的信息,如果你去搜索和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作家他的其它作品也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来阅读。如果你想偷个懒的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有现成已经出版的书系。

作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课文课本里面出现的。比如人物方面有讲贝多芬的《月光曲》《音乐巨人贝多芬》,《纪念白求恩》等等,平哥有套《语文书里的大人物》的音频和书。不光是人物,还有写地理的,比如三年级的《美丽的小兴安岭》《美丽的南沙群岛》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线索,去找相应的知识来拓展。

还有一个就是每个单元的习作、语文园地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一个单元之后的练习和能力要求,还有成语、古诗之类的,“快乐读书吧”也在语文园地里。以及穿插一些基本语文基础能力的要求,比如三年级上第三单元语文园地里有教作文修改的符号。

所以,也建议大家可以经常翻一翻孩子的语文书,从这些地方找到一些能力拓展的灵感。

4、加一些必要的经典

这一点,基本上来说是不太需要讲的。所谓经典,就是哪怕你自己没有看过,至少听到或看到名字你也会知道,以及一些你可以信赖的人、文学奖项、榜单排名里面比较靠前的作品。

这其中,会有一些跟前面提到的三个部分相重合。比如说老舍、朱自清,他们的作品从前面的三条标准里面也是可以筛出来的。这是一个主观标准,跟家长个人的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自己读的书不够多,还是可以回到上面三个标准里去找。

再说你觉得可以信赖的人,这个就多了,也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标准。孩子的大语文这个方向,比如平哥、邵鑫、窦昕、姜天一,还有语文老师比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还有其它你关注的你觉得靠谱的人都可以。

至于榜单,也是比较多了,像是国内的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奖;国际上的安徒生、凯迪克、纽伯瑞。偏大龄点的,国内有老舍、茅盾等四大文学奖,还有大名鼎鼎的诺贝尔文学奖。

还有像微信读物这样的网站,也会有一些排名,都是可以参考的:

5、凭爱好读书

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

其实前面讲了那么多,都是带有某种功利性的阅读。课标、教材,这些无非还是为了学校的语文学习和考试。获奖和排名,也无非是因为从众或社交的压力,别人都说好的那我也看看。但是以上,都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当然,一个人他的阅读品味是逐渐形成的。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一些从众,或者是借助外力,直到发现自己的爱好,迎合自己的爱好,巩固自己的爱好。

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你也会从原来的启发者、引领者,甚至是强迫者,慢慢变成同行者,甚至是陌路人。这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孩子慢慢长大,也不再完全以他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就好像我们每一个成年人,读了大学开始读一些专业的书,工作了之后读很多工作相关的书,也是慢慢使阅读变得功利,而很少再能心态平和地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读书的。

所以凭爱好来读书是很奢侈的,这样的奢侈可能主要存是在学生阶段,尤其是功课还不是太繁重的小学阶段。

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兴趣,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做。

喜欢文学,去读吧;喜欢科普,去读吧;喜欢艺术,去读吧……

这也并不是说家长在这方面就无需再做什么了。在孩子还愿意跟你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读书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地去影响他,将那些你希望他能读一读的书,尽可能地介绍给他,慢慢成为他的爱好。

就像前几天我看到一个人发的微博,说长大了回过头看,他希望学校能够给他三种教育,分别是:逻辑教育、情感教育、金钱教育。我觉得就挺有道理的,那我可能会找一些相关的入门级的书回来,也引导自己的孩子来看一看。

能力达到了,能读;兴趣达到了,爱读。

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必要的容错空间,再布置一个温馨的阅读环境,谁不爱读书呢?

猜你喜欢:

本文链接:https://xuebajiajiayou.com/2306/

公众号:学爸加加油。加微信jyfcjing进交流群,备注“网站”。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