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发了《唐朝诗人都做过哪些官?一文梳理中小学课本诗人的官职及唐朝官制介绍!》这篇文章之后,就琢磨着来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我家小朋友这学期来学习古诗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学校老师有教古诗,大概是每周新学一首。每天放学的时候,在教学楼下整好队,往校门口走的这段距离,就是所有人念着诗过来。这样到上学时,大概背过四五十首左右。选篇大约就是小学一到三年级的部分,以浅白晓畅的为主。

然后就是到了二年级上这个学期,我们家里才让他更多地接触一下古诗。就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体会来聊一聊吧。

还是听力先行

今年上半年知道的“337”朗读法,对于这个方法,我个人是很认同的。所以就买了几乎人手一本的华语教学出版社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打算用337的方法来试一试。

无奈我们家小朋友不是属于耐鸡型的,凡是他自己还没有兴趣的,要求他怎么怎么做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是纯兴趣驱动型,还远没有到自己要求“有意识学习”哪怕自己不感兴趣但重要的知识的境界。

所以“337”或许更适合高年级,有更主动学习目标的孩子用可能会更好一些,打算以后再找机会来试。

现在只有“曲线救国”,不愿意主动读,那就被动地听来试一试。大家都知道小朋友学习古诗还有一个问题是,古诗里面的生僻字词还是偏多,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读起来还是略有难度,这样他就会有畏难情绪。

好在这本书不仅全部注音,还提供了配套的朗读文件,我就把它的mp3文件全部提取出来了,尝试着让他多听一听,先熟悉一下再说。

我们听的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每天早上早起之后。起初是按照顺序来放,比如今天是1~20,第二天是2~21,再接着是3~22,依此类推。这样听的话,相当于每一首诗都能每天连着听,总共20遍。跟337的做法有相似之处,不过因为是听,就需要多加遍数。

后来又把这全部的200首音频放到倾听者里面,每天早上设置自动开机播放这个目录里的文件。每天早上就是听着这个mp3音频起床,然后到洗漱完成的这个过程,都在听古诗。每天大约10~15分钟就可以。这样做更省事,但是效果应该没有手动播放一首连续循环20天的好,偷个懒了……

这本书里面收录的都是中小学课本里面入选的古诗篇目,多是经典的耳熟能详的诗篇,所以作为入门来说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顺带也解决校内学习的问题。

有这本书的人很多,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动读,或许可以考虑把音频先充分利用起来。

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历史维度)

作者个人的生平际遇,对于作品的格调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比如李白因故不能参加科举,故而终日与诗酒相伴,四处游历,遍交友人,洒脱不羁;杜甫家庭出身不错,然而仕途不顺,晚年遭遇安史之乱更是落魄;陆游出生次年,金兵就攻陷了北宋都城汴京,陆游一生力主抗金,盼望统一等等。

同时很多古诗的创作背后,也都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小故事,这就比较容易引起小朋友的兴趣。

真正让我们家小朋友后来“喜欢”古诗,还是跟这些故事有比较大的关系,他正是在听了这些故事之后,才对古诗有相对比较浓厚的兴趣。

我们主要听的是平哥(蒲宇平)的《读懂诗人才懂诗》,这个系列分为上下两辑,共介绍了30多位诗人、词人。从诗人生平、趣事的介绍穿插在经典篇目的赏析里面,夹带文学常识等,应该说趣味性是比较高的,对于小朋友来说并不枯燥。目前我们听完了第一部,正在听第二部。

这套音频在喜马拉雅上面是付费的,不过也有网盘资源。在这套音频之后,作者还出了同名的书,这套书我也买了,不过相对音频来说,趣味性就要大打折扣,不一定是小朋友现阶段的菜。

另外还有一套视频叫《中晚唐风云》,可以在西瓜视频或者作者的个人网站 https://ylh.pub/ 找到,也比较推荐看看。这套视频主要不是讲诗,而是在地图上推演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小军事事件。安史之乱是唐朝重要的转折点,直接改变了李白、杜甫、高适等人的人生轨迹,也对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这个系列视频里面,比如其中提到河阳之战,就穿插介绍了《石壕吏》,就是杜甫在这个期间写的。

而在介绍安史之乱经过近八年时间,最终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正式平定之后,他提到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文史不分家”,了解必要的历史知识,对于语文学习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学古诗之前相对比较完整地拉过两三遍通史。加上在古诗学习过程中,我相继加入的一些背景知识,这都能够更好地帮助理解和学习古诗。

更多维度学习古诗(地理、官制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历史维度,还有一些维度也对古诗学习很有帮助,比如地理这个维度

这一类的书或资料现在也不少,比如《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古诗词遇见中国地理》等等,我图简单省事,先买了两张下面这样的挂图。

这个挂图有三个主要信息。在上方是按照作者生卒年列出来的年表,文学史上面把唐诗分为初盛、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通过这个年表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诗人大概属于哪个时期,哪些人是同时期的等等。

然后按照课本选篇,以年级为线索,依次列出所有入选课本的诗词的全文:

最后则是在地图上标示出作品创作的地方,比如长江三峡上的《早发白帝城》,武汉则有崔灏的《黄鹤楼》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隐居在襄阳鹿门山作《过故人庄》,白居易被贬在江州(今九江)写下《大林寺桃花》等等。

我家小朋友平时就挺喜欢“研究”地图的,所以古诗与地图结合这个形式对他来说是很棒的,没事就经常拿出两张地图来翻看。

除地理之外,还有官制,这是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面写过的,这里放一张图,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可以参考上一篇文章,本文开头就有。

之所以要自己动手总结一篇官制的文章,也是因为找不到特别好的材料来理解这些古诗里面涉及到的一些官员名称,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里面的杜少府是谁,少府是个什么官职?比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个水部是什么部门,张十八员外又是什么人?员外是啥意思?

我梳理总结下来,入选小学初中的42位诗人里面仅有3人没做过官。那么他们分别做了什么官,这些人生经历,对于理解诗词作品都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我们还陆陆续续看过一些记录片,比如《唐之韵》,也看过部分《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也都积极影响和带动了小朋友学习古诗的热情。

背诵

通过上面这些材料的学习,从不同的纬度了解了作者生平,具体诗作的写作背景,大概表达了什么感情之后,小朋友自己开始对古诗的兴趣就渐渐地浓厚起来。

加上每天早上听,一些简单的已经能背下来了,经常在听到自己熟悉的诗词时,自己愿意跟着吟诵。

因为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都在使用Anki来做一些学习和背诵英语词汇,于是我在anki里面找了一个古诗词的库。这个库应该是跟绿皮书的篇目大体上相同的,虽然质量一般般,不过可以凑合着用。

通过软件的设置,每天出现5篇新的,加上复习前面已经出现过的,这一个月来平均每天会回顾和学习12篇。

通过Anki来背诵,没什么压力。会的就直接开背,不会的打开来读一遍,然后按照熟悉程度,选一个多久之后重复的选项,到时间会再次出现,其它就不用管了。关于Anki的使用,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记忆与学习(中):Anki使用教程,如何优雅地记住一切你想记住的东西!

因为背诵主要是最近一个多月才开始进行的工作,我们目前能背诵和熟读的古诗数量我估计大概也就是在100首左右。

对于背诵这件事情我没什么执念,只要保持兴趣,平时愿意多接触古诗,慢慢地自然就会积累得越来越多。

更何况,这些古诗以后课堂上都还是要学的,事先对作者和古诗的赏析这些做到有个印象和概念,到时候课内再巩固背诵一下文本,应该也是很轻松的。

古诗学习最低目标

从功利和应试的角度来说,把课标要求以及入选课本的古诗会背、会写,是最低的要求。以2022年高考语文I卷为例,显性地直接涉及古诗词的部分就有15分

我查了一下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不在附录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里面,甚至课本也没入选过魏了翁这个诗人的任何其它作品。如果没有足够的诗词鉴赏和理解能力,想拿到高分也是不那么容易的。

下面的三个默写,也不是给出上下句之后进行默写,而是基于对全文的理解之上的默写,这个难度也不小,至少要对课本里面出现过的古诗词特别熟悉才行。

然后是今年的试卷里面现代文阅读的第一大题总共是17分,其中的一篇材料也是来探讨新诗的,算是跟诗词有比较强的联系。

上面这两大部分试题都算是显性跟诗词相关,是直接考到了古诗词相关的知识,但是这还没完。

如果说你的作文要写得出彩,能够恰如其分地引用或化用一些诗句或材料,也必会给作文增色不少。尽管没有办法来量化,但是毛估估说提高5~10分,应该是不为过的。

这样算下来,2022年高考语文试卷跟古诗词相关的分数大概有25~30分之多。

按照2022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古诗词是75篇,初中60篇,高中的诗词曲是40首,文言文32篇,合计达到200篇(首)以上,把这些篇目熟记应该是最最基本的要求。

继续学有余力的,或者说一个稍微拔高一点的要求是,即使是不能背诵全篇,但有一些名句,也可以背一背。比如李贺的作品,初中收录了《雁门太守行》,高中收录了《李凭箜篌引》,但是毛泽东还引用过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和“雄鸡一声天下白”等。这种名句,可以通过“古诗文网”去找一找,可以按照作者、类型、朝代等筛选的。

这是整个12年的学习目标,小学的时候不说全文一字不差背诵下来,但是至少可以多读一读背一背,还是有必要的。

再拔高一点点

如果再拔高了往上看。熟读诗词对于一个人在成年之后可以做到出口不俗,写文章的时候遣词造句不单调乏味,适当地引用经典,也会显得气质不凡。

苏轼在《和董传久别》中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此以后,“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劝勉后辈学习古诗的最好信条。

我们熟知的文豪鲁迅先生,他的弟弟周作人也是作家,三弟周建人是生物学家,在解放后更是成为副国级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们三兄弟在小时候启蒙的时候,就受到祖父周福清的提点。

周福清是1871年科举三甲第十五名进士(大约相当于全国考试大几十名的样子),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也是当过不小的官的。后来因科场舞弊案,落入狱中,据说他在寄回家中的一本书里夹着一张字条,其内容就是教孙辈如何学古诗的,网上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鲁迅的祖父对诗词也十分看重。北京鲁迅博物馆留存了一张鲁迅祖父给鲁迅安排的读诗顺序的纸稿,上面写道:“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在祖父安排指点的影响下,鲁迅读了《诗经》《楚辞》,比较集中地读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特别是屈原、陶渊明、李贺、陆游等诗人,给予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就是小时候熟读诗书打下的基本功。

白居易、陆游、苏轼、李白,这几个人的诗词成就在我们今天也是较受推崇的,我买了下面这几本书先备着,还没有开始看……

再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她出场的时候介绍说她可以背2000首诗词。她在场上的稳定发挥,镇定自若,都是因为有这2000首诗词的基础打底。

我们现存的唐诗约有5.7万首,宋词大约有26万首,据说能背唐诗数量最多的人是马茂元,他是楚辞和唐诗专家,据说他能背一万首左右。所以武亦姝十几岁的年纪,能背下2000首,就已经非常厉害了。当然,能背2000首的量就不只是一般的热爱了,还有一点是必须有足够好的记忆力。

咱们普通学生,如果能有个400~500首左右的诗词量,加上再熟记一些名句,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简单小结一下

之所以在这个学期来安排学习一下古诗词,主要还是考虑为三年级的写作打下一些基础。

目前这个进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情。既不需要太过于超前,像朋友圈里我就见过幼儿园小朋友全文背诵《岳阳楼记》,我感觉似乎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也不完全放任自流,按照课本进度且只学课本我觉得也不太行。

能背诵自然是好的,但是可以做到多读、熟读、读熟,也可以,至少名句要做到很熟悉。

平时可以做一些朗诵的练习。

诗文之外,多了解一些历史典故,作者生平,与历史、地理、民俗、季节、天气等等的联系,可以从文化、文学史的维度也进行一些了解,也是有必要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年文明史和文化史的历史悠久的国家,那些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会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