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简介
孙维刚,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孙维刚老师是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他先后出版了《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孙维刚初中数学》、《孙维刚高中数学》等专著。
在他的课堂上知识总是以“系统中的知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养成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的习惯。
孙老师在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也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更着重哲理观点的升华,引导学生站在思想的高度、哲理的高度进行观察与思考。正是他在教学中点点滴滴的长期渗透,才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过程中得到熏陶。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形成了独特的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课堂气氛。例题写出来了,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上讲解;定理、公式写出条件时,鼓励学生猜想出它们的结论;再进一步,学生主动构造定理、公式;甚至,瞻前顾后,审时度势,提出应该给谁以定义和如何定义;乃至,对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都抢在前面猜想它的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做的优点,是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同时,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完成,历经艰难,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这种给学生们以在自己同伴面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学生追求上进的方式。
孙老师提倡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他常说:题不在多但求精彩。他对精彩的解释是:不只是对定义、定理、方法进行复述,题目的思路应充满活力、综合性强,但更重要的,在“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过程中体会精彩。“一题多解”是将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多解归一”是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乃至不同知识类别及思考方式的共性,上升到思想方法、哲理观点的高度,从而不断地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解题思考方法即“多题归一”。
孙维刚老师自1990年被发现患有癌症后,与病痛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没有离开过他的学生,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不断创造佳绩,直到生命的最后。他希望自己“能为党为人民再炼一炉好钢”。
孙维刚的“成绩”
一个中学的普通老师,当他逝世后,分管教育的副总理送挽联,北京市委书记、市长送花圈,教育部长发唁电,可见他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孙维刚被称为“神奇老师”。1997年,北京22中高三(1)班的学生在高考中100%上了录取线,38人达重点校标准,有22人考入清华、北大。这在北京市中学教学班中绝无仅有。而这个班的班主任就是孙维刚。更令人惊奇的是,全班40名学生全部来自工薪阶层家庭,入初中时,26人达不到区重点中学录取线,还有14人是就近入学的“大拨轰”学生。一时间,孙维刚成了教育口议论的中心,也成了家长和学生瞩目的中心。
其实,孙维刚的成就远不止如此。他曾用17年连续带过三轮实验班,都是从初一带到高三,有时还同时兼带初一和高三。1980年接手的第一轮实验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了录取分数线。第二轮实验班,41名学生中有15人考入北大、清华,那一年,东城区达到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一半来自这个班。
关于结构教学法
孙维刚的结构教学法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孙维刚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孙维刚的结构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 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回顾旧知识,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 注重知识的结构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结构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目前我了解的信息还是比较有限的,通过几篇报道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孙老师凭一己之力,将初、高中六年的数学,甚至大量与数学有关的的非课本知识都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站在更高的维度上,以百科书式的方式输出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公式,倡导少做题,但精做题,真正理解方法、原理,活学活用。“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是其核心。
这种方法可能很难复制,必须对整个六年的数学知识和体系非常熟悉,甚至还有大量课本外的数学知识。但是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
更多资料可以参考:
教育部网站“折得东风第一枝 ――记特级教师、北京22中教师孙维刚”
维基百科孙维刚
师魂-孙维刚老师高尚人格魅力的纪录片:
猜你喜欢:
1.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标明出处,谢谢!
2. 本站所有资源文章出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参与制作,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
3. 本站发布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可能存在水印或者引流等信息,请用户擦亮眼睛自行鉴别,做一个有主见和判断力的用户。
4. 本站资源仅供研究、学习交流之用,若使用商业用途,请购买正版授权,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下载用户自行承担。
5. 与我联系,可加微信:jyfcjing(如要加入学习交流群,备注: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