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群里有个妈妈发了一个抖音的截图,说是抖音上“都是要降英语比重”的消息,还说小区里面的妈妈们也在讨论这个事情。

点开这张图一看,发布账号是“极目新闻”,这可是湖北的楚天都市报旗下的账号,虽然权威性比不上中央一级媒体,但好歹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媒体。

再看内容,虽然大标题“降低英语教学比重?”,毕竟用了问号,也没什么大问题。

副标题是教育部冒号叭啦叭啦……

意思就是冒号后面的内容是教育部说的呗?

算是有点新内容,我于是找到了教育部关于这个回复的原始出处。

你猜这个文件是怎么说的??

一、教育部究竟回应了什么?

教育部的这个回复原文地址在这里: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caiju/202209/t20220923_664174.html

什么鬼!!

那冒号后面的内容明明不是教育部的回复内容,而是9010号建议的原文好不好!我看这些编辑人员,确实应该多学学中国传统文化,至少也要先把语文学明白了再出来工作吧。

教育部的这个回复里面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就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全文如下:

教育部回复了四点内容,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教育部)其实历来是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目前在各个学科都有涉及,像语文、道法、历史、艺术、体育、物理等等学科里面能介绍的地方我们都有介绍传统文化。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个叫“马工程”的项目……(我开始以为是写错了,一搜果然有这么个工程,全名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我们高考命题的时候,也是有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考查的,这样同学们肯定得好好学中国传统文化了啊。

概括一下就是我们做了挺多工作的,有可能提建议的人你不是太了解,还是向你介绍一下。

问题二是回答的是降低英语比重的问题,完整回答如下:

这个9010号建议首先肯定“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只是“没必要占用那么长的时间,重视到甚至有点畸形的程度”,同时他建议“不再以考高分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语对话、生活运用为主”。

你看看,这些话都不是教育部说的,所以放在教育部冒号后面肯定是不对的。

教育部是怎么答的?

教育部首先也认同“英语学习是有必要的”,并且是“非常”有必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

其次,他说外语的课时一直是6%~8%,这个比例没有变过啊,何来的“重视到畸形”一说,想必这写稿子的人也是一脸懵……

最后他说,这个考试比重也不是我们教育部来定的,是“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确定”的,我们现在按照“科目不变,分值不变”的大方针办,意思就是这不是我决策范围内的事情。

题外我插一句,提建议的人要求考“口语对话”是认真的吗?这个能力要求可在现在应试做书面题目之上啊……


这就是教育部回复的原文……

我不知道这些媒体以及自媒体是如何解读的,以及故意把建议的内容放在标题里面来误导大家,强行制造话题,吸引眼球,真的很没节操。

二、关于英语高考和教学地位的变化

我尝试在网上搜了一下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和分值变化的问题,只搜到这样一段话:

同时也有别的回答印证说1978年时考英语,但是非外语专业成绩仅作为参考,不计入录取总分,跟这段话是能印证上的。

有趣的是还搜出了几张那个时候的高考试卷,其中的汉译英部分感觉还是挺有难度的,大家可以试试。

据说是1978年的英语试卷中的汉译英试题:


也是那个时期的英语试卷,汉译英依然很有难度:

这个试卷里面的中文内容一看就是有历史烙印的,看起来不太像假的。

我是1995年上的初中,我们那个时候都是从初一开始才学习英语,2001年高考时,英语是150分总分值,跟现在的分值一样,一直没有变过。

唯一有变化的是,后来英语的教学起点,从2001年开始就变成小学三年级了。具体可参看教育部2001年发的这个文:


从2001年秋季开始,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的小学也要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建议从三年级作为起点。

那么这个政策可以说是已经实施了二十来年了。

为什么是2001年把英语教学起点提到小学三年级?我猜测可能跟那一年入世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语言学习确实年龄小一点学更有优势。初中才学英语,确实很多人的英语发音堪忧。我想把英语移到小学起点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三、教育部课标中关于课时部分的比较

过去20年,教育部一共出过3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别是2001年、2011年和2022年,恰好今年的这一版是最新的。

可以看出,一年文件基本上是管10年左右,以此也可以侧面看出,未来10年的政策变化的空间可能不会太大。

我从教育部官网找到的2011年课标中没有对总学时和各学科课时比例相关的内容,所以这里对比一下2022版和2001版。

2001版课标中关于各科学时的对比文件可见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0111/t20011119_88602.html

在下面这张表格中,英语在小学和初中的9年义务教育总课时中占比是6%~8%:

而2022版课标中有一个单独的文件叫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PDF文件可见这个网址: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43217634.pdf

在这个文件中,规定的英语总学时仍然为6%~8%,根本没变化啊。

此前我还见一些媒体用“体育课时超过了英语”“英语即将失去主科地位”等等的关键词来作为标题。

但是看这两份相隔21年的关于各学科课时占比的文件,体育从2001年到现在也没变化,仍然是10%~11%,不知道这些标题又是怎么编出来的。

下面再来做一些基本的数学计算题。

在2022版课标中,有关于“教学时间”的一节,详细地说明了9年义务教育阶段每周多少课时,每学年多少周,如下图:

取6%~8%的英语课时建议区间,不考虑地区性的差异,假设都是从一年级开始,计算过程和结果如下:

  1. 1~2年级每周按26课时计算的话,英语的6%~8%对应的是1.56~2.08课时每周。
  2. 3~6年级每周30课时,按照6~8%计算,对应每周课时为1.8~2.4课时。

  3. 7~9年级每周34课时,按照6%~8%计算,对应每周课时为2.04~2.72课时。

注意,这是一周的英语课时,其实平均下来也就是小学每周2节英语课左右,初中每周应该是3节英语课。

把以上课时数,取8%的值的部分相加,即2.0839(周)2(年)+2.439(周)4(年)+2.7239(周)3(年)=854.88(课时),这个数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新授课时数9522的8.97%,大体上没差,因为我是按照一年级作为起点开始学的。

将这些课时数再换算到时间,即(2.08392+2.4394)40(分钟)+2.7239345(分钟)=35786.4(分钟),折合为596.44小时。

即使是一年级作为起点,整个9年下来,学习英语的总小时数也就是不到600个小时,600个小时要学习和初步掌握一门语言,我觉得肯定是不太够的,能学到什么样子也可以想象。

同样是语言,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接触到,耳朵听的,眼睛看的,各种影音视听内容,加上3倍于英语的校内学习,试问我们初中毕业时,中文又掌握到了何种程度?

四、2011版和2022版英语课标要求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课时数没有变化,而高考的分值,也仍然是150分没有变化啊。

又有很多人说对英语的要求放低了。

我们接着来做对比,比比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标和2011版的区别,也不用比别的要求,就比比词汇量,有数字量化要求,比较直观。

下图是2011版课标提出的英语分级标准,从小学到高中一共是9级,其中小学毕业是达到2级的要求,初中毕业是5级的要求,普通高中毕业要达到7级,参加高考应是9级。

在原2011版课标中,二级要求(即小学毕业)的词汇量是600~700个,50个习惯用语。

五级要求(即初中毕业)的词汇量是1500~1600个,200~300个习惯用语。

再来看2022版,这一版最大的不同,是根据起始年级不同,多出了一个“级别+”。意思是如果从三年级为起点,那么小学、初中毕业分别达到二级、三级;如果是从一年级为起点,则小学、初中毕业时分别达到二级+、三级+。

再来看词汇的要求,二级要求(小学毕业)是500个左右的单词,比上面提到的600~700个确实少了一点点。

三级要求(初中毕业)的词汇量是1600个,这个又跟上面2011版的要求一致了,至于“三级+”则达到了1800个,应该说比原来的标准提高了。

小学要求降低了100个单词,到初中又是一样的要求,简单说就是基本上没区别。

所以看完上面这个简单的对比,我们至少没办法得出结论说对英语的要求降低了吧?

那么不知道有些人又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五、学英语究竟是为了什么?

都说语言是工具,我想这一点没人会反对。

你是否需要掌握一门语言,看你想参与到怎样的生活环境中去。

我们的祖辈、父辈,可能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农村,那么他们甚至不用学普通话,毕竟日常生活中讲讲方言真的够用了。像我是江苏人,因为吴方言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我们的上一辈中很少人能说好普通话。

但是恐怕没有哪一个父母会阻止孩子来学说普通话吧?为什么呢?你总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的天地只是在自己的家乡吧?

那么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因为你可能需要更大的舞台。

如果有人说,我们出国学习、工作、生活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我可能也没打算让孩子以后出国。

就算你真的想清楚了,孩子一定100%不用出国,那么就可以不学英语了?

错了!

最起码的,我想现在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的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大学吧?我们去大学学习的就是各类被称为“科学”的东西,而近代科学的主要框架就是西方英语世界的人搭建的。

我们近代的自然科学,其根基主要是物理学,看看物理学里面的单位名词吧,重力单位叫牛顿,电流的单位叫安培,气压的单位叫帕斯卡,还有热力学单位焦耳、开尔文,温度单位摄氏、功率单位瓦特、电压单位伏特、法拉第、特斯拉、高斯、韦伯、赫兹……等等一长串。

近代化学、生物学(西方医学)等等,无一不是如此。

除了中文、中国历史这种专业可能对外语要求没那么高以外(其实也是需要的),大量的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新闻学、市场营销、经济学,又有哪一门不是西方人搭建的研究和理论框架呢?

因为他们的社会形态比我们早上几十年,甚至是一两个世纪,一些现象逐渐被归纳总结成为理论,我们其实都是跟在后面学而已。

现代“科学”的这个根基,恐怕在未来三五百年里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诚然,现在的本科教育已经变得普及和大众化了,本科阶段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入门而言,看看中文的内容也差不多够。我是不是只想学到个本科,就不用学英语了?

二十年前,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有几位大学同学因为四级没过没拿到毕业证;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过六级,大量的在简历初筛的阶段就通不过,稍微好点的单位没有不要求六级的(毕竟随便一个岗位都是几百封简历起步,只有学校和英语证书是可量化的,总得筛一些人吧);与我一同考研的同学也有因为英语没过60分及格线而没考上;工作后一些人想换个外企没有英语不能过,甚至近些年一些国内公司拓展海外业务英语不好还是不能去;考博士,除了专业课,另外一门就是考外语……

有人把这些说成是英语成为大家的一个门槛,一些不必要的门槛。

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你越往高处走,越往外面走,就越知道英语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人说,大多数人学了那么多年外语,讲不了,用不上,感觉学英语就是在浪费时间。这种观点简直可笑至极!

试问你走出学校以后用到的数学知识有超过小学二年级的加减法吗?是不是数学也不用学?你看我初中数学都忘光了,不也能应付工作和生活?

体育课上考的50米跑,难道你用来见义勇为追过小偷?

退一万步讲,当你看到那些翻译得一塌糊涂的书,都恨不得自己能拿上英文原著来读一读,只恨自己没这个能力。

中国有句老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艺多从来不压身”。没有听说谁因为会一样本领而失去机会,太多的机会却真真是因为你没有准备好而错过的。

学英语是为了什么?肯定不只是为了考试。

我是真的很羡慕现在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条件来学习英语。可以从小就接触海量的英文原版的资料,那些有趣的有声书、动画片,甚至是可以跟外教一对一的聊天,这在我们学英语的时候简直不可想象。

其实语言并不难学,尤其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这门语言,让他被真实的语言环境包围,被那些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就像我们每个人自然地学会了说我们从小听到的母语一样。

如果是让我来回复这份9010号建议,我想说:

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是因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够,正是我们在明清几百年的闭关锁国,让我们几乎完全与近代科学和文明失之交臂。

文化和文明本没有国界,且其应有自我的生命力。我们中华文化绵延三千年,固有其特有的生命力和魅力,这本不需要我们去刻意地提倡学习。

因提倡学习中华文化而废英语,这本不是明智之举,实为气量之小,见识之短也。

至于9年600个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被称为“畸形”,8%的课时要产出20%的高考分值,英语老师们真的要吐一口鲜血了……

你行你来?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